渔灯节,是山东胶东沿海渔民特有的汉家传统民俗节日,主要流传于八角、山后初旺、芦洋等十几个渔村,它从传统元宵节分化出来,是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。
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,沿海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,自发地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,打着彩旗,一路放着鞭炮,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,祭神,祈求鱼虾满舱,平安发财;再到渔船上祭船、祭海;最后,到海边放灯,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。
当地渔民表示,渔灯节的“灯”,有三层意思: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;二是有照亮引路,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;三是有使神灵认人识船,保佑渔民平安之意。
渔灯节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,渔灯节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,而且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鲜明的渔家特色,丰富的文化内涵,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重要节日。
渔灯节始于何年,至今已不可考,但据不完全考古,渔灯节至少已有五百余年历史,而且已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作为一种民间的海洋民俗活动,渔灯节逐步发展成为政府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节日规模日趋扩大,参加人数日益增多,甚至走上中央电视台,由此从胶东半岛走向全国,极大提升了“渔灯节”在全国的影响力。
胶东八角村位于烟台开发区西端,依山傍海,辖有背山而建的天然良港——八角港。八角村盛产海参、鲍鱼、鲅鱼等海洋渔产品,还是全国最大海参产品加工基地。八角村的渔灯节是每年正月十四,渔灯节这一天,除了传统祭祀活动,渔民还在庙前搭台唱戏,一般以京剧《空城计》等老曲目为主;在港口码头开展锣鼓、秧歌、舞龙等群众大规模活动,文化内涵丰富,影响和声势极大,是胶东“渔灯节”的代表之一。
渔灯节当天上午,渔民在村里设立主会场,摆好供台,开始祭祀活动。他们携家带口,拎着猪头、鱼、饽饽前来祭海,祭祀东海龙王。更有一部分渔民身着节日盛装,扭起秧歌, 敲起锣鼓……喜庆的鞭炮、舞动的渔民,映射出渔民们祈祷来年平安的美好愿望。
下午举行“团拜”仪式,这时候渔民将精心打扮宰杀后的整猪,使之嘴衔红花、身披红绸,从而寓意可以捕到肥猪般的大鱼;另外还有形象各异的大饽饽供品,诸如“双鱼戏水”、“双龙戏珠”、“神虫”、“鱼虾螃蟹”等等,整个节日烘托的喜庆而庄重。
改革开放以来,渔民们大力弘扬渔家文化,渔灯节不断繁荣发展,渔家特色更加鲜明、文化内涵更加丰富……
发展到今天,渔灯节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渔民祭祀祈福活动,还是胶东海洋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渔民宣传推介渔家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,也是山东海洋文化的重要表现。